1月12日,隨著KZ鋼箱梁成功吊裝至指定位置,由重慶設計集團公司所屬子企業重慶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市建科院”)承擔監理的重慶軌道十八號線李家沱長江復線橋歷時3年順利合龍。
國內首座公軌同層非對稱性布置的大跨度鋼箱梁斜拉橋,意義非凡
李家沱長江復線橋為重慶軌道交通十八號線電廠站至長江二橋站區間節點工程,全長1306.2m。從江上望去,H曲線造型的主塔標高為179.5m的P2(北岸)橋塔和標高為174.5m的P3(南岸)橋塔,宛若兩個巨大的花瓶矗立在江面上,宏偉壯觀。
主橋采用主跨454m的雙塔雙索面斜拉橋,主梁采用寬33.95m、高4m的鋼箱梁,全橋共160根斜拉索,于現有的李家沱長江大橋上游側約52米處平行跨越長江,是連接九龍坡區九龍半島與巴南區李家沱的重要通道,亦是當前重慶軌道交通十八號線項目的關鍵控制性工程。
作為國內首座公軌同層非對稱性布置的大跨度鋼箱梁斜拉橋,面對景觀與老橋匹配性不高以及地形限制等難題,李家沱長江復線橋橋梁創新性設計為公軌兩用橋,上游側為四車道市政道路,下游側為城市雙線軌道交通,大橋建成后,可看到汽車與軌道交通列車相伴過江的奇特景觀。
李家沱長江復線橋合龍通車后,將滿足快速路四縱線道路交通需求,提高重慶市路網綜合運輸效率,有效緩解主城區人口、交通壓力,拉大城市骨架,優化城市結構布局,對促進重慶市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以及提高群眾出行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
創新工法工藝,助力橋梁高效高質建設
李家沱長江復線橋主梁采用鋼箱梁結構,劃分為94節段,標準梁段重247 噸,最大梁段重407.9噸。自2021年11月15日首片鋼箱梁起吊以來,3套225噸橋面吊機由兩岸向跨中同步對稱吊裝,歷時424天完成全部94片鋼箱梁吊裝。
項目場地為長江河谷侵蝕、堆積階地地貌區,橋位處水位淺,吊裝難度大。同時,大橋主塔高度高、混凝土體量大,區域環境多變,常有高溫、暴雨等惡劣天氣,給物料運輸、高空作業、安全質量管控等帶來了不小挑戰。
面對重重困難和挑戰,市建科院項目監理部成員以“睿智勤勉 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在P2(北岸)墩采用土石圍堰工法、P3(南岸)墩采用鎖扣鋼管樁圍堰工法以及在輔助墩采用混凝土咬合樁圍堰工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后續施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中咬合樁圍堰結構形式施工方法應用于水位變化卵石土狀況下的基礎施工,通過混凝土咬合樁圍堰解決了卵石土狀況下雙壁鋼圍堰的下放及穩定等難題;通過設立冠梁和預埋鋼構件解決了混凝土咬合樁圍堰和雙壁鋼圍堰的連接問題;利用接高雙壁鋼圍堰讓上下節圍堰形成一體,解決了不同季節水位變化下基礎施工困難問題,有效降低施工難度,提高施工效率,實現安全渡汛。
此外,項目還采用了智能預應力張拉設備,通過遠程監控,記錄張拉壓漿施工的整個工藝流程,并對施工過程進行異常情況報警、報表查詢等。同時,通過BIM技術,優化主體及臨時結構設計,有效保證主塔施工效率和施工質量。
精益求精,一絲不茍鑄造品牌工程
李家沱長江復線橋施工精度要求高,市建科院在鋼梁制造拼裝精度、索力控制精度以及大橋線型控制精度上,均以高標準進行控制。
為保證大橋施工進度、安全和質量,市建科院每天跟蹤進度實時情況并督促項目部及時糾偏;安排專人對危大工程進行旁站監理;實時跟蹤見證鋼箱梁焊接質量。在合龍段吊裝前,市建科院根據對溫度、線形、應力不間斷連續監測數據結合計算模型以及設計監控分析計算結果,對已安裝鋼箱梁的實際線形和環境氣溫等因素影響綜合考慮。在鋼梁架設過程中,技術人員堅持對鋼梁的位移和提升拉力進行實時監測和調整,將臨時連接構件的精度控制在毫米以內。
1月12日,此次合龍梁段最后一片鋼箱梁從運輸船上垂直起吊,通過精準定位、精細調位,重達102.2噸的鋼箱梁在吊裝施工中誤差控制在2毫米以內,順利完成合龍口鋼箱梁頂、底板的焊接,達到滿足設計要求,實現了大橋零誤差合龍。
盯目標抓關鍵,縮工期保節點,以質量筑就精品,用汗水兌現承諾,多少個不眠的夜晚,多少次無聲的堅守,最終凝結成橋上的一磚一石。如今,矗立在江上的李家沱長江復線橋飛架兩岸,貫通南北,再添大江碧波上的一處新景,市建科院和這座新生的橋一路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成長,也正一起守望著這座城市的未來。